文化

首页>文化>文化热点

红色档案 闪耀初心——唐坚烈士日记选读

  碧血融泗水 唤我英魂归

  唐坚烈士日记选读系列之一

  泗阳县档案馆和南通大学口述历史研究中心,近期联合开展了“唐坚烈士日记选读”活动,讲述了新四军三师战士唐坚的故事,介绍了唐坚烈士70多年前所作日记。英雄以身报国的壮举、日记承载的革命精神,让人动容。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日子里,我们特别推出系列报道,缅怀革命先辈,致敬民族英雄。

唐坚烈士画像

  他是一名新四军三师的战士

  惨遭日寇割喉依然坚贞不屈

烈士证明书

  唐坚,又名唐大如、唐大儒,1919年5月出生。1943年秋,在涟水县李圩战斗中,已是新四军三师副排长的唐坚深入日寇据点,不幸牺牲,年仅24岁。

  在儿子唐正理心目中,父亲的印象始终是模糊的,毕竟父亲离家去部队的时候,他才7个月。而当父亲牺牲的消息传来时,他也只有3岁。然而,那一幕全家悲伤的情景,唐正理始终忘不了。多少年后,唐正理回忆说:爷爷唐其月,这位家中尚有18亩田地的农民,在接到儿子唐坚遇难的消息时,“像霹雷把老人打昏,整天从这墙根蹲到那墙根,从这棵树根蹲到那棵树根,直到解放,他才恢复了神志”。

  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唐正理在家中一堆旧书中,突然发现了父亲唐坚学生时代所写的作文、日记以及读书笔记。那些毛边纸材质的册页,仅比手掌大些,不少还被老鼠啃咬过。然而,这是牺牲已多年的父亲留下的亲笔,唐正理不由得热泪纵横。

  面对这些残缺不全、字迹模糊,然而带着父亲书写痕迹的手稿,长大后从事教育工作的唐正理,走遍当年苏皖边区新四军三师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希望能够寻找到父亲和他战友的点点滴滴。

《随安居文稿》书影

  为秉承父亲的遗志,传承红色基因,退休后的唐正理,不顾年迈多病,以唐坚当年的日记为基础,执着地对遗稿进行整理、编撰。2013年9月,一部汇集了唐坚学生时代所写的作文、日记和读书笔记的《随安居文稿》,终于问世。

  在《随安居文稿》后记中,唐正理为我们讲述了唐坚烈士牺牲的前前后后:

  唐坚深知社会复杂,国民党腐败无能,再加之,日本帝国主义入侵,学校被日军炸毁,他开始接触进步人士。当时共产党已到此地,他同张其轩(淮海区泗沭县水平乡乡长,后成为革命烈士),张其津(新沂县农业局局长)、张传圣(宝应县宣传部长)等人经常讨论如何才能生存下去,一种不愿意做亡国奴的信念,驱使他们投身革命。

  就在一九四一年春,共产党人李成英在一个雨天上门,送来了介绍信(根据历史资料查明,李成英是淮海区泗沭县四区区长),指引他走上了革命道路。于是,大儒公只身奔赴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盐城分校学习,毕业后分在新四军三师政治部,当上了某部副排长,在一九四三年深入敌人据点中做敌军工作时目标暴露。为掩护其他六名战友撤退,他被日军逮捕,经严刑拷打,只字未供,日军残忍地用刺刀割断了他的喉管,壮烈牺牲,年仅24岁。(这是新四军三师政治部给他同学张传圣的信中说的消息。)

上世纪八十年代,唐正理(前排中戴鸭舌帽者)全家合影

  孩童时,父亲唐坚是一名远行的战士;长大了,父亲唐坚是一幅默默的画像;再后来,父亲唐坚是一本厚厚的大书。也许,在唐正理对父亲永远的思念中,父亲唐坚、战士唐坚、烈士唐坚,形象是模糊的,而为国捐躯的精神却是具体的。

唐坚烈士的妻子张正英

唐新华(左)和母亲刘习英

  2021年3月30日,当我们来到泗阳县爱园镇松张口社区唐正理家时,80岁的老人已经卧床多日,神志不清。关于父亲,唐正理已经不能讲述更多,他把对父亲所有的想象、追忆以及无尽的怀念,都留在那一册《随安居文稿》中了。子孙们围坐在唐正理的病床前,老伴刘习英摸着棉被里唐正理的手,百般感慨都在这无言的图画之中。

  在唐正理简陋却很整洁的家中,唐坚孙女唐新华回忆说:我爷爷唐坚去世的时候,我爸爸才三岁。我爸爸才七个月的时候,我爷爷离家去部队,我奶奶追到钱集,对他说,叫他回来,我爷爷怎么说的呢?我爷爷说你回去带好孩子,现在我不能跟你回去。我现在就像手揣着面团里,不揣好,手怎么拿出来呢?

  2014年12月31日,国家民政部批准唐坚为革命烈士。这是一份离烈士牺牲已经整整70年的悼念,这是一份不忘历史、缅怀先烈的褒扬。

2021年3月29日摄于泗阳县爱园烈士陵园

  (本文撰稿: 韦晓东 姜云路 摄影:张 力)

  唐坚烈士日记选读

  二月二十五日 星期六

  春冷下之战士与难民

  前日,大雨连绵,北风飒飒,天气很冷,我们处在后方,暖衣饱食,都觉天气的冷,可是,想起前方的将士,他们整天在枪林弹雨中过生活,衣服单薄,他们仍是拼去自己的头颅,去换国魂,不顾一切,拼命抵抗敌人,不管敌人的炮火、炸弹、飞机怎样利(厉)害,他们都不畏惧,他们的精神是多么的值得我们敬佩啊!我想,我们在后方,应该捐些衣服或钱给他们,才能够对得起他们。 同时又想到所沦陷地方的同胞,跑的跑了,逃的逃了,他们舍弃了财产,妻离子散,逃到各地方,真是痛苦极了。他们无衣无食,讨饭的有,做工的有,真是不堪忍受了。我想,我们为同胞的就能够忍心吗?是不可能的吧!那么,应当大家多捐些钱凑在一起,给他们生活,或者我们随时随地都要救济他们,才不愧是国难中之同胞咧,才能够对得起他们吧!

  二月二十七日 星期一

  敌机五架

  今日,吃过早饭的时候,各人正在教室中学习、做事,忽听呼呼的响声,大家都以为风琴声,还是小同学们玩的猛牛啊,好不在意。眨眼间,有的同学在外望见,说是飞机啊!于是各人都恐慌失色,措手不及,纷纷向外望,是果真呀!大概是绕运河线去的,从东向西,不一刻到了此地,一扭而回,转向南,在众兴泗阳上空盘旋,往返数次。有一架飞机,一斜而下,“轰嗵”一声,惊天动地,大家都面无正色。 午时,有众兴泗阳的人纷纷向此地逃跑,所得着消息,大概是炸泗阳教育局等地,投炸弹数枚,炸死数十人,房屋数十间。

  三月三十日 (雨) 星期六

  谈到地理科的悲痛

  昨日午上,读地理书的时候,翻开地图一看,真使我目不忍睹,尤其东北四省,更是伤心。可以说,我国的繁华要首推东北了,那里有漫山遍野的大豆、高梁、落花生的产量占到全国各省的第一位,那里的铁道可与蛛网相比,那里的水陆交通真是全国所不及焉,那里的煤矿据外国地质学家调查,若开采出来,可供我国百年之用。现在任那无人道的倭寇烂践,铁路被享用,矿产任人开采,我国老祖的坟墓任他毁坏,可是那里的人民,更谈不到了,老的任他残杀,小的被他装回国内教养,妇女任他奸淫,东北人民,整日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敢怒而不敢言,忍气吞声,在那希望着政府和勇敢的战士营救他们出来,让他们跳出那铁蹄下生活的牢笼吧。

  四月四日 (晴) 星期四

  希望

  一切生灵都各有各的希望,兽的希望在善走,鸟的希望在高飞、日本的希望在并吞我国土地,中国的希望在打退倭寇,收复失地,洗雪耻辱。农人的希望是收获丰富。工人的希望是出品优良,商人的希望是销货赚钱,兵士的希望是为国杀敌,我的希望是什么呢, 希望能够考上中学,由初中而高中,继续上大学,一旦学成,大则为国家谋利益,为社会造幸福,小则为本校争光荣,另一方面以振家声,光耀门庭,为自己谋生活,这是我的希望,是否能够实现,还是一个莫大的问题咧。

  四月十一日 (晴) 星期四

  炮声

  今晨起身行于途,倏闻隆隆的炮声,从远处传来,震动了我的耳鼓,顿时就有了一幕一幕的惨情从我心头开演起来,现在按住心中的痛哀述之于下: 唉!惨无人道的日本鬼子又用大炮、毒弹到处残踏人民了,抢掠财物,毁坍房屋,奸淫妇女,残杀百姓,这种种酷辣又不知何处同胞遭受了。 俗语云,“打骤马也惊,杀鸡震猴。”这真不错的,这种酷情说不定会轮到各个人的头上,上凡有热血沸腾的中国男儿,都在磨拳擦掌,正准备和敌人拼命吧!拼,不是一个、两个,十个、百个,不够一拼,不要全国上下、一致团结,农人放下锄头,工人下锯子,商人放下算盘,学生放下书本,荷枪实弹,居站前线,一定会把日本鬼子消灭掉,洗雪耻辱,再登诸袵席(拔诸水火,登于衽席:把人从水火里拉出来,放在床席上。比喻解救陷于困境中的百姓。)地快快乐乐过活吧。

  姜云路:红色档案征集手记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为学习和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讲好红色故事”的指示精神,从本期起,泗阳县档案馆和南通大学口述历史研究中心,将联合推出“唐坚烈士日记选读”系列推文,介绍泗阳县档案馆征集、保存的一本珍贵的烈士日记,缅怀革命先辈,致敬民族英雄。

  唐坚烈士的儿子唐正理,曾担任爱园第二中学校长,退休多年。在他心中,念念不忘的是父亲留下的亲笔。日记封面已呈酱褐色,上面书写着“唐坚”两个字,毛边纸材质的册页,浸润着70多年的岁月痕迹。2013年9月,一部汇集了唐坚烈士学生时代32篇作文、69篇日记、23篇读书笔记的《随安居文稿》终于问世。

  今天,读着这本力透纸背的日记,我们仍能感受到烈士不惜牺牲、报效国家的赤子之心。选读烈士日记,传承红色基因,这是我们的职责所系。

  报国不回首 绝笔在人间

  唐坚烈士日记选读系列之二

唐正理(前排右)一家

  “抗日军人家属证”见证血色忠诚

  “爱园”之爱,是先烈对祖国的爱

  2021年3月下旬,为征集革命文物,泗阳县档案馆征集科科长姜云路,来到爱园镇松张口社区,看望唐坚烈士的儿子唐正理。唐坚在日记中,曾用诗一样的语言来描绘自己的家乡松张口:“家庭住在泗阳第四区,王集镇北,松张口乡,村中有我一所茅舍,北面有砂礓河,河内流水汩汩,村东有马路一条,交通便利,村周围种着许多树木,空气很新鲜”。

  曾经担任过爱园第二中学校长的唐正理,一直小心地保存着一张当年民主政权颁发的“抗日军人家属证”。证书发放的时间是1944年1月15日,“收执人”叫唐其月,也就是抗日军人唐坚的父亲,而颁发单位为淮海区。

  据《江苏省志》记载,抗日战争时期,苏北区民主政权内部为:淮海区行政公署(淮海区专员公署)和盐阜区行政公署(盐阜区行政委员会)两部分。

  1940年9月,八路军第五纵队南下进入淮海地区后,苏皖边区党委根据中共中央3月6日《抗日根据地政权问题》的指示,在中原局领导下,开始进行淮海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权建设。9月18日,正式成立淮海区专员公署,先后辖泗阳、淮阴、沭阳、宿迁、灌云、涟水、东海七个县政府和宿沭海、涟灌阜两个办事处。1942年3月,撤销原淮海区专员公署,建立淮海区行政公署,先后辖八个县政府和三个办事处。1945年7月,淮海区行政公署改为苏北淮海分区专员公署。

位于泗阳县爱园镇松张口社区的泗沭县政府旧址

  1941年,泗沭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驻地松张口。这一年的7月7日,新四军独立旅为抗战五年来牺牲的抗日烈士勒碑纪念。碑志云:“抗战五年以来,我军以抗日先锋之英姿,始终站在最前线,深入敌后,艰苦奋斗驰骋于苏、鲁、豫、皖,饮马于运河、淮水。首战平型关,大挫凶锋,声威远播;大纛东指迭克名城。举其荦荦大者,如南阳兑头沟、马坡、码头、苇沟诸战役,光复鲁南,开展淮海,直达皖北,深入淮宝,转战于东海之滨,长驱于华中平原。千百次血战,震撼敌伪,肃清匪类,在抗战史上,写下光辉之一页。此皆聚四方之英俊,经我党我军之组训培养而贡献于民族解放事业。或为工农领袖,民族先进;或为抗战中坚,革命青年。其慷慨杀敌,舍生取义,抛头颅,洒热血,以确保革命大业之胜利。死节之烈,牺牲之勇,与各兄弟兵团,殉国烈士,共相媲美,实足以为后死典型而资矜式。所谓捐躯报国,死有重于泰山者也。”

  落款处,庄严地写着新四军独立旅旅长梁兴初、政治委员罗华生、政治部主任刘兴元的名字。在他们名字的背后,是独立旅全体指战员深沉的敬意。

  1941年春已经奔赴抗大第五分校的唐坚,也许没有见过这一块立在家乡的“抗日烈士纪念碑”。然而,他毅然肩负着为民族解放的重任,以青春献国家。唐坚牺牲后,人民把他的名字刻录到英烈纪念碑上。从此,24岁的生命就与这片光荣的土地血肉相连。

在泗阳县爱园烈士陵园,纪念碑上镌刻着唐大如(唐坚)的名字

  如今的松张口已经是泗阳县爱园镇一个新型社区。而爱园不仅仅是一个地名,而且还是泗阳县烈士陵园的名字。在爱园烈士陵园忠魂园,我们在一块烈士纪念碑上找到了唐大如(唐坚)的名字。

  据《中共宿迁地方史(1919-1949)——泗阳卷(第四编大事记)》记载:1944年9月19日,泗沭县政府在松张口召开20余人士绅会议,成立建立抗日烈士纪念碑筹备委员会,知名人士洪少康先生为主任,筹委会决定在北裴圩东唐楼底园建立纪念碑,此碑十月中旬建成,纪念碑所在地定名“爱园”。泗沭县政府集全县财力,选八方巧匠,经过70天的辛勤努力和精心建造,烈士墓园竣工。李一氓在广泛征求各界人士意见的基础上,为墓园命名并亲笔题写“爱园”二字,县长夏如爱亲作《泗沭县昭忠祠抗战烈士提名叙》。

爱园烈士陵园大门前

爱园烈士陵园内的昭忠祠

  1944年冬,夏如爱请行署主任李一氓为纪念抗日牺牲的将士撰写碑文。李一氓用骈体撰写《泗沭抗日烈士公墓碑志》。1945年暮春,李一氓重过爱园,感慨抗日战争胜利在即,抗战烈士长眠地下,遂赋诗《爱园》。1953年,泗阳县人民政府遵从社会各界人士意见,将爱园烈士陵园迁至现址。1957年,北裴圩因是“爱园”烈士陵园故址,改设“爱园乡”。

  李一氓《爱园》诗云:“柳围浓绿一春过,爱字题名意如何?漫草壮词留石壁,还从淮水逐胡戈。万花种就江山阔,志士生成肝胆多。风雨六塘堤上下,八年常与国消磨”。正是抱着“志士生成肝胆多”这股豪情,唐坚和他的战友们坚赴国难,不惜在抗日战争胜利的黎明到来之前倒下。唐坚是爱园的好男儿,而“爱园”之爱,正是无数先烈对祖国的热爱。

  在这张“抗日军人家属证”另一面,清晰地书写着抗日军人唐坚的名字,参加部队番号为三师政治部,家属住址是泗沭县里仁区南岗村

唐坚读书笔记手稿

  我们注意到,证书下方还备注着“现有田十八亩”的字样。这说明,唐坚青少年时期,家庭尚属殷实。一方面,衣食无忧的唐坚,接受了较好的小学、甚至初中的教育,能够用手中的笔自如地写作文、记日记。所以,五月十六日读到朱自清《梅雨潭》一文时,唐坚用抒情的笔调写到:“农夫们这几天心中真快活极了,他们整日在田中工作,虽很忙碌,但是他们的面上都带着笑容,一点没有怨恨的样子。我看了心中发生一 些感想。他们大概是因下雨的关系已有丰年之兆了,人而不至有冻饿之患了,终岁劳苦已有代价了。希望已达到了,所以然者吧! ”

唐坚孙辈在爱园烈士陵园合影,缅怀革命先辈

泗阳县实验学校的孩子们在“爱园”清明祭扫

  然而,这样一位“有产者”却敢于为民族解放抛家别业,当年的书生意气转化为战士的家国情怀,并为崇高的理想抛头颅洒热血,唐坚的报国之心可谓壮志凌云。在《国家危机中的青年》作文中,唐坚写到:“既是生死关头,我为国民的,更不应该有偷生怕死的心,我们就应该把四万万的散沙般的同胞团结起来,拿着枪,持着刀,站在一条线上。”滚烫的忠诚,至今读来,仍然让人激动不已。

  “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透过这张77年前的“抗日军人家属证”,我们仿佛看到了淮海儿女英勇杀敌、不畏牺牲的英勇壮举。

红旗、白菊慰忠魂

  (本文撰稿:韦晓东 姜云路 摄影:张 力)

  唐坚烈士日记选读

  三月二十二日 (晴) 星期五

  失学苦

  我自从进校读书,所抱的志向,本想按部就班以求上进,可是我命远之不幸,就有狼心狗肺的日本侵略者,依仗他的飞机,大炮、毒弹等利器,就着着向我国内地侵略,得寸进尺,一点也不放松,不久就到了本县的境内,于是,学校不能坚持,就无形中实行“解散”,我只得辞别良师同学而回家,过着无意思的生活,每天耳中只有炮声和敌人飞机声等的酷情,亦不能一心向学。

  有的时候在家中看书,遇着不明白地方,就没良师指导,同学切磋,真调不起我的童趣,有时心中感觉困倦,又没有参观的地方,以作解梦,更不高兴,于是,几次打击,我的学业就疏解不堪了。现在,家庭不命我到校读书,可是我念起各种功课,真是莫名其妙,又将可贵的光阴消耗了一年,所以,我有时想起来,恨不得骂起“日本鬼子杀千刀的”!

  三月二十四日 星期日

  今日之雨

  今晚课余,心中觉着疲倦,就约了二三知己到郊外散步,刚出校门,举目四望,看见麦苗、菜花、嫩柳、大地上一切生物更然一新,好像被今日之小雨唤醒似的。

  这时,我正在观看呆想,于是又有一种悲痛从我心中泉涌了上来,各位想想,在前方的将士们,整日在枪林弹雨中生活,拼去头颅,舍弃了一切,在战场上与日寇拼命。今天下了雨,他们不是还要作战吗?衣服湿了,要忍饥受冻,想来多么心痛。现在,我们处于后方,能够安全读书,不是他们赐给我们的吗?此时,只好努力求学,锻炼成强健的身体,好做他们的后盾,也到战场上和敌人拼一拼命,取得最后胜利,收复已失的土地,叫日寇还我所有河山,那时才能对得住雨天作战的战士们咧。各位干吧!以期达到目的吧!

  三月二十五 (晴) 星期一

  一周内的回忆

  我,希望我成为一个好学生,替本校争光;怎样对住家长呢?父兄把血汗换回来的钱供我上学,每年负担不在少数,希望我将来成为有用的人,替国家干一番事情,为社会谋利益,为祖上争光,以振家声。又怎能对得住在线战斗的将士,他们在战场都抱着头可断而地不可失的决心,同那倭鬼拼命,希望我们锻炼成强壮的体魄,研究出高深的学业,好做他们的后盾咧。

  我想,从今以后,努力向学,以求上进,修养德性,锻炼身体,以期达到上面所述的欲望。

  四月十日

  今日的来校

  黑色还在四周笼罩着,大地上寂静无声,只有洗漱毕,整理而来校,一路上,只有天空中的几点残星,闪闪烁烁地照耀着,作我伴侣,伴我而行,脚底踏着平坦大道,奋勇直前,一点未懈,约行数里之遥。只见东方白光而晃逐去黑暗,如火似车轮的太阳从他的床上也起身了,好像说二十九年四月十日的今天又开始了。一日之计在于晨,你们赶快苦干吧!农夫们都到田中工作了,树上玲珑活泼的小鸟,也在歌唱,碧绿麦苗头上顶着如珠似水点,微风吹来,如波似浪,菜花黄、桃花红、梨花白,各色各样,真足以玩赏,呼吸新鲜空气,正在玩赏之际,不觉步进校门,走进教室,秃笔记之。

  四月十六 晴 星期二

  抗战期中小学生应有的认识

  污浊世界,不拿和平相处而抱弱肉强食的态度,尤其狼心狗肺日本,侵略着更加厉害,趁我国内未平,就施行他那大陆政策,来侵略我国,现已数年了。我们的小学生处抗战期中,应要正确认识是什么呢?

  非常期中的小学生求学机会难得,既有了求学的机会,即应更加努力,求得实用的学问。将来去改造社会,替国家干一番事业,解除人民的痛苦。

  更要涵养高尚的德性,好不被社会所同化,来改造旧的社会,同时又要锻炼强健的体魄,是最重要的,否则,没有强健的体魄,即使有怎样的学术,亦没有用的,所以,要使身体强健,以备做前线兵士的后盾,将来去和那日本鬼子拼个死活吧。

  姜云路:红色档案征集手记

  用好用活红色档案是我们档案人的职责和使命。2021年3月,我和同事去爱园镇看望唐坚烈士的儿子唐正理,希望能和他有更多的沟通,能够多征集点烈士材料或者其他信息。

  尚在病中的唐校长,对我们的到来微微点头示意。唐校长卧床多日,且年事已高,交谈非常困难。我们开着录音机在床前耐心地等待,将近两个小时,唐校长不足三句话,幸运的是他仍然记得当年发现父亲日记的往事。

  历经沧桑保留下来的烈士日记,是唐正理一家宝贵的革命财富,是唐家一代代人的精神标杆。能够挖掘并利用好这份宝贵的红色珍档,是对烈士最好的告慰。

  时间川流不息,唐正理对父亲的深爱和怀念永不褪色。其实,从知晓父亲的事迹那一刻起,唐正理就时刻用父亲高尚的品格来严格要求自己及家人。在唐正理的书房,我看到了一排排整齐的读书笔记,剪报汇集,摞放的影集,更让人惊讶的是唐正理自己写下的十几本日记。这些日记最早的始于从上个世纪60年代,不仅记录着他的工作、生活,更是在时空上和父亲有了一次又一次的链接,是对烈士父亲最深沉的思念。

  逝者已逝,唯精神永存。红色档案见证了革命先烈的奋斗历史,更是我们汲取红色精神的重要力量。

  牺牲为大众 正气留后人

  唐坚烈士日记选读系列之三

今日松张口已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型社区

  追思先辈,不只是清明慰藉的鲜花

  还有从发黄册页里传出的报国呼唤

唐坚家人在随安居前合影

  2021年4月6日,《随安居文稿》序言作者许仲,在南通接受我们连线访问时,包含深情地说:“唐正理先生让我为这本书写个序的时候,我也是几乎通读了这部作品,真的是感慨万千。写这个书序言的时候,也都是满含热泪。”因为岳父母家与唐正理毗邻,许仲多次听到唐正理讲述唐坚烈士的故事。2014年9月3日,许仲以“怀念是一种痛”为题,写下对唐坚烈士的敬仰,写下“不辜负先辈用热血与生命换来的美好日月”的心声。

唐坚之子唐正理

  2000年12月28日,从事教育工作41年的唐正理退休。除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外,老人的心里其实还存着一个最大的心愿:那就是到父亲唐坚曾经学习、战斗过的地方,寻访先烈的光荣足迹。

  唐坚牺牲后,“烈士的母亲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三年自然灾害中病故;烈士的父亲顽强地生活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93岁时无病而终;烈士的妹妹出嫁在扬州,做了工人,直至退休,2013年9月19日去世”。烈士的妻子张正英虽30多岁就疾病缠身,然而却坚强地撑着家,把3岁的儿子带大,一直活到82岁。

唐坚日记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吾儒奋力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这是唐坚小时候仿写的一首诗。在唐正理的回忆中,奶奶眼中的唐坚小时候就爱学习;而喜欢写作文的唐坚,学生时代的文字就爱恨分明。比如在读《国庆偶感》后,唐坚写道:“国庆是快乐庆祝的日子,可是目前倭寇进攻之时,哪里能庆祝!哎,国庆呀国庆,你再忍耐着,待我战士青年们努力拼命,把日本鬼子打退,洗雪耻辱,那时再把你悬于大厅之上, 快乐庆祝吧! ”这是一个成长中的青年敏感而多思的家国忧患,这更是山河破碎的时代对一个热血青年的召唤。

  在烈士曾经就读的石圩小学,少年唐坚贴出“为前方将士捐募寒衣启”的布告;在烈士所在的汉民私立中学,青年唐坚学会用二胡演唱《我的家在松花江上》;在抗大第五分校,学员唐坚课堂上认真听课,操场上刻苦训练;在涟水县李圩战斗中,军人唐坚报国的刚毅与坚强,是一腔碧血,更是永远的歌唱。

  为感受父亲那一份为民族献身的心跳,唐正理曾经来到盐城,驻足抗大第五分校校史馆;还曾带着家中的小辈到泗阳重建后的“爱园”寻找父亲的踪迹;在盱眙黄花塘参观新四军军部纪念馆的时候,唐正理抄录张云逸等新四军领导为新四军烈士的题词——“牺牲为大众,正气留后人”。所有这一切,都是后人对先烈的一种怀念。

唐坚家人依门而盼

  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唐坚烈士的父母、妻、子、妹生活有了很好的保障。在唐坚妻子张正英82岁去世时,家人按照地方习俗,为唐坚烈士纸扎了一匹高头大马。人们仿佛看见,跃马扬鞭时,新四军东进的军号嘹亮而又灿烂,譬如穿过云层的晨曦,照拂着淮海大地。

  2021年3月29日下午,唐坚烈士的家人再一次走进泗阳县爱园烈士陵园,祭扫先烈。不远处,是泗阳县实验学校的孩子们在瞻仰英烈。一束束洁白的菊花,一面面鲜红的队旗,是缅怀,更是激励。

唐坚之孙唐文

  在全家祭拜烈士时,唐坚烈士的长孙唐善东动情地说:我爷爷叫唐坚,又叫唐大如,今天是清明,我们全家来看望爷爷。在爱园烈士陵园“死难烈士万岁”的纪念碑下,唐坚的小孙子唐文说:我爷爷是在1944年抗日战争中牺牲的,一晃几十年过去了。我还是从父亲编的《随安居文稿》当中知道爷爷的故事,作为子孙来说,都很怀念我们爷爷。小孙女唐憧憬手拿祭扫的菊花说:泗阳是我们革命老区,有无数先烈为我们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我爷爷唐坚也是其中的一位。今天我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来纪念他、怀念他。

唐坚孙女唐憧憬

  正是有后人对先烈无尽的怀念,才有了汇集唐坚烈士遗稿的《随安居文集》。编撰这本书的时候,唐正理已患眼疾多年,然而,他依然在两年不到的时间,将父亲遗留下的那些发黄的册页一一辨认,再三校正。特别是对日记残缺的部分,进行了考证和修订。为尽快地完成文稿的电脑录入,唐正理还安排了儿子、儿媳、孙子、孙女全家一起上阵。指尖在键盘上跳动,宛如是一首合唱的钢琴联奏,那直扑心间的旋律是抗战健儿带着硝烟的呐喊,那“四万万”同胞的合唱有着一个响亮的名字——《我爱你中国》。

唐坚日记

  2021年4月2日,我们到盐城抗大第五分校寻访。伫立在陈毅、刘少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塑像面前,来到革命先辈曾经学习过的教室,站在正北楼下,仿佛看见,唐坚朝气勃勃的身影,正行走在这支边学习、边战斗的抗日队伍的行列中。

  “愿吾辈青年学子,值此国难之际,对学业力求深解,亦同时修养好品德,将来担负起救国之重任,方能为我国同胞的生存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翻阅唐坚日记,烈士“牺牲为大众”的誓言,在耳畔回响。

2021年3月29日,泗阳县实验学校的学生在爱园烈士陵园祭扫先烈

  (本文撰稿:韦晓东 姜云路 摄影:张 力)

  唐坚烈士日记选读

  四月二十二日 (晴)星期一

  拟一演说稿(小学生应怎样)

  大家都一同携起手来,农人放下锄头,工人放下器具,商人放下算盘,都随牺牲了自己的一切,皆荷抢实弹的站在一条战线去和那日本小鬼拼命,把他们打退了消灭了,然后再共享天伦之乐吧!

  六月四日 星期二

  敌炮声中的我校

  六月一日早上,起身洗刷毕,即挟书出来往校行,途见黑色还在四周笼罩着一切,景象也模糊得看不清楚,也不去管他,只见那辛苦的农夫已到田中去工作了。

  至吃过早饭见路上有许多人抱小孩的,男男女女都指手划脚,大惊失色。余所听之说,是日军已出众兴,挺进六塘河北魏圩了。倏儿,有隆隆的炮声亦从远远送到我的耳鼓中了。这时,才至校中,见同学有不安之态度,说树强与各政治机关已经搬家,我校校长仍抱镇静的态度,以始终不懈的精神,非眼见日军而不逃走的,上课照常,讲解比平日十分起劲,还用心讲呢,说在课暇的时候,还叫各同学唱着救亡的歌曲,一气延至下午。听说日军已回去了,大家更镇静了,真可用“泰山崩于前其色不变”的话来形容,但还嫌不够呢。这次的未解散,真不可不说是校长的镇静了。

  六月九日 星期日

  本日军队从此经过记

  今日下午有三十三师,从此地向西开拔,从学校门前大路经过,见各人都在大雨之下行走,军纪严明,没有一个下路躲雨。并他们每个人的身上均背有枪、子弹、锹等,重量都有好几十斤,并且还有背锅、粮食等,器具都是自己担的、推的,未拉一个佚子,他们真可说是能吃苦的劲军了。

  这样的军队,有纪律,能吃苦,都是因长官训练的功效。并且他们都能认识自己应尽的责任,这样的军队真是国防上重要的军队了。

  我想中国全部的军队都有这样精锐,若和日军作战,定能取得中国最后胜利。

  六月十四日(晴) 星期二

  自治与努力

  自治即是自己能够管理自己、不受他人干涉与督促的意思。努力即是无论做什么事都能尽责,不敷行,能够实是求事的意思。

  我们要从自治努力的途径上,逐步上进,将来学问、事业虽不能功德圆满,但可以将那惨无人道的日本小鬼驱出中国去吧!同胞们,干吧!在生死关头,已至不让我们犹豫了。

  七月五日 (晴)

  记老师临别赐辞

  二十世纪中之人类没相当的文化程度是不能生存的。因为二十世纪是科学竞争的时代,人若无本,定要被社会淘汰,并且,我们中国人值此国难严重、千钧一发的时候,挽救中华的重负,必将落到我们这一代青年人的肩上,老人们精力已衰,小孩子还在哺乳,所以青年们是国家前途的全部,所以希望的就是你们一代年轻力壮的基本队,必须认清自己要完成将来救国的重任。

  姜云路:红色档案征集手记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在征集唐坚烈士革命文物的过程中,我时常会联想起和唐坚一个时代的革命志士,他们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为中国革命事业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征集的过程也是思想受到洗礼,心灵产生触动的受教育过程,革命前辈的足迹依然清晰而坚定镌刻在时代之中。

  征集唐坚烈士的日记、文稿,前后历时7年,中间和唐正理校长(唐坚烈士之子)中断了几年的联系。近日再去拜访,80岁的唐校长因病卧床已难正常沟通。幸运的是,此次征集工作还得到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泗阳籍作家许仲老师和唐家人的大力帮助。虽然许老师人在外地,但给我提供了很多有效的线索,作为《随安居文稿》序言撰写人,对烈士日记的解读,许仲自有一番深情。

  唐正理三岁时,父亲唐坚就去世了。母亲张正英坚强而又朴实,上孝敬公婆,下抚育孩子,艰难地支撑着整个家庭。唐正理从小读书就很用功,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他对父亲的记忆只能是父亲遗留下的日记、文稿以及一张画像。他一辈子都在寻找父亲的点滴信息,先后去父亲曾就读过的小学、中学以及抗大盐城分校,去父亲学习和战斗过的地方追寻父亲当年的足迹,思念之情让人动容。

  历史,往往在经过时间沉淀后可以看得更加清晰。作为一个档案人,能够通过档案讲好党的百年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职责也是一份光荣。

  生死两昆仑 天地有回声

  唐坚烈士日记选读系列之四

江苏省盐城中学校内的抗大第5分校旧址

  那是一粒子弹埋藏在胸里的健儿

  他们是为祖国图存牺牲的无名英雄

泗阳县爱园烈士陵园之忠魂园

  2021年3月30日,正是春暖花开的时节,在泗阳县档案馆,我们见到了唐坚烈士部分日记原件和一张《抗日军人家属证》。阳光穿过窗户,温暖而清澈,映照着桌子上的烈士之子唐正理编撰的《随安居文稿》,仿佛在叩问着那一段枪林弹雨的岁月,又好像是在与长眠的烈士对话。

  1919年出生的唐坚,曾经就读于石圩小学。在汉民私立中学读书的时候,因为日机轰炸、学校被毁而失学。翻阅烈士遗留下的作文、日记和读书笔记,大部分是学生时代所写。譬如作文第一篇《一年来的回忆 九八》:

  “唉!我们中国本有广大的土地,四万万的同胞,是世界文明的古国,就历史上讲,也有最光荣的史实,想不到在去年的时候有那东瀛日本,兽性爆发,他趁我政府没有准备,内乱又未平,他就用猛烈的炮火向我国攻打,又用大炮、飞机轰炸国内各地,又夺我上海,佔我镇江,于是又把我繁华的首都也佔了去,得寸进尺,一点也不放松,如华北被他佔去,数省被佔,他还嫌不够,还想把整个中国夺去。并用种种残酷的手段虐待人民,我国这次的大耻辱真是笔墨所写不完的。”

  按作文所描述的历史大事件推算,唐坚此时的作文、日记大部分应写于1938年前后,而此时的唐坚刚刚18、19岁,最好的年华却不得不面对敌机的炸弹和破碎的山河。民族的危亡与残酷的战争,迫使一位青年学子不得不“拿着枪和刀”,振臂高呼:“把四万万散沙般的同胞团结起来”。这是一个时代不得不面对的悲壮,这是一个民族不得不奋起的抗争!

扎根乡村中学41年的唐正理(左)

  唐坚在日记中曾自述:“在家中,对于父母尊长,对兄弟等都很恭敬,说话温和”,在《给父母亲的信》中,他挂念父母“身体安好,饮食正常”,“家中诸多事务多劳父母心神,儿不得帮助,真是心觉不安。”邻家男孩的日常,宛如一幅褪色的画,悬挂于遍地烽烟的故园。然而,身处敌寇入侵、生灵涂炭的战乱年代,“国家危机中的青年”唐坚,逃无可逃,退无可退,唯有“抱着与小鬼子战斗到底的决心,把那小鬼杀尽了,洗雪耻辱。”这是“不愿意做奴隶的人们”不愿意屈服的呐喊,这是敢于牺牲的战士冲锋的身姿。唐坚的笔下,记录了青春年少时的所见所闻,记录了战争年代一个有为青年的报国之志。他“为前方将士募捐寒衣”,他在“春冷之下”想起战士与难民,他描写了“敌炮声中的我校”的状况,他“游伤兵医院”而感怀。翻阅唐坚日记,尤其能感受到一位热血青年对家国抒写的真情。

  让人耳目一新的是,唐坚日记带有五四新文化运动所特有的对落后现实的涤荡,在一种觉醒的、清醒的批判中,唤起国民康健的意识。这年的六月,天阴沉沉的,想像唐坚的心情也是沉重的。六月五日,星期三,唐坚奋笔写下《国难期中的村民》一文,开宗明义地说:“现在是国难严重,外侮日深,民不聊生的时候,可是一般村民仍有许多劣根性而暴露”。接着他列举了“吃大烟、赌钱、不团结、没有人奋勇争先、不振作”等五种恶习,不由得大声疾呼:“国难如此严重,一般国民仍暮气沉沉,没有振作的精神。欲救中国,以上几种劣根性非铲除不足以使国家强盛,望各位同胞早早醒吧!否则,待亡国家破,那就悔之晚了。”

  还有六月十三日写的《夏季卫生》,则从衣、食、住三个方面以及夏季读书人、要经常沐浴的角度,号召大家注意搞好夏季卫生。这些着眼于周边生活的文字,是一个年轻学子力所能及的责任。倘若没有战争的蹂躏,和平时代的唐坚,该以何种灿烂的姿态拥抱和创造属于他们的生活?

泗阳县档案馆工作人员到烈士家征集革命文物

  如果说《怎样应付现在的局势》《我的救国方法》《抗战期中小学生应有的认识》等篇,充满了一位爱国青年的理想,那么,《星期日的利用》《考试前的自省》《求学与做人》等篇,则透露出唐坚对时间的珍惜、对生命的感悟。

  比如六月三日这篇《野外游记》:“来到野外,见绿树成林,川原无际,小鸟在枝头唱歌,更有那蜻蛙在水边来劲地鸣叫。到河边一看,呀!俯观之,只见大沟小渠,皆白汪汪之雨水,欢快地流淌。太阳从云缝中露脸,给人们洒下辉煌。步至田野,只见一切禾苗叶已发荣滋长,叶上有露珠在滚动,俨然一派大不相同了。但见那些劳动的农夫,光着背膀,在黄土垄上插山芋,个个是汗如雨下,心中真是不忍啊!但是,他们正趁雨后抢干活,为了多收粮食,欢乐地皆露出笑容,我想他们的心理大概是为着家人能过上好日子,拿更多粮食支援前线。有这场雨,农作物生长有保障,生活没有问题,并且,他们性情乐观又负于劳苦,观之,思之,不觉心旷神怡,太阳已没入西山了,我亦缓步回家,拙笔记之。”

  全篇以散文化的语言,描绘了青年学子对家园的热爱、对和平的向往。读之,思之,让我们不得不惊叹于战争与和平巨大的缝隙之间普通人拷问命运的份量。泗水之畔特产金丝皇菊,盛开时灿烂耀眼,泡茶时轻盈曼舞,生的璀璨和身后的眷念总让人抱有无边的怀想。唐坚烈士日记,恰如一束盛开的战地黄花,透着雨后的清新和生长的喜悦。

  选读唐坚烈士日记,致敬敢于为国牺牲的时代,致敬无数忠爱祖国的英雄。

在泗沭县政府旧址陈列馆,小小“号手”吹响号角

  (本文撰稿:韦晓东 姜云路 摄影:张 力)

  唐坚烈士日记选读

  六月一日 (晴)

  游伤兵医院记

  今日吾枯坐无聊,心中沉闷,忽有门外呼余之声,说到伤兵医院中去玩,我很高兴,即随之而往。当踏进院门,只见纵横排列着的卧塌上,呻吟一片,都是受了伤的将士啊!!他们的伤势,真是泪从胸涌,断臂折股的,有贯颊穿胸的,也有白布纱紧裹着头颅的,绷带紧绑着断了的骨节,自然伤是剧烈的疼,从他们的表情、眼神,从他们的呼声中可以看到、听到,他们仍喊着雄壮呼号声。这些都是从前线刚下来的将士。他们是中国的好男儿,暂时忍耐着疼痛,待我们青年人成长起来。走上前线,去杀光了鬼子,替你们报仇啊!现在我只有努力学习,时刻准备上前线去!

  六月七日(阴)

  求学与做人

  怎样求学呢?我想各位会认识到的;学得真知,将来在社会上才会成为有用之人,我想这个理由大家会认同的。各位即有这样认识,就会努力求学,将来做怎样的人才不会有什么问题。你们会不约而同的答道吧!这样,就可以成为有用的一个人,立足社会替国家干一番大事。既要把学业搞好, 当今就要认真刻苦地学,将来怎样做人我会来告诉各位一点。

  愿吾辈青年学子,值此国难之际,对学业努力求深解,亦同时修养好品德,将来担负起救国之重任,方能为我国同胞的生存与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六月八日 (晴)

  强权与公理

  现在的日本侵略者,貌似强大,但它们也没有清自己的前程,它们的后方远得很,远隔重洋大海,它的子弹打一个就少一个,而我们中国有的是人,有的是物,应有尽有,只要我们奋起战斗,日本侵略者啊!你们终究要失败的。

  六月十五 (晴)

  从“热”说开去

  今天,我对这热也想说几句:农人趁热时,多一份劳作,争取多一份收获;工人趁热时,生产出尽可能多的产品,供社会用;学生趁热时,多读些书,多收获更好更多的知识;前方将士趁热时抓时机多消灭困兽般的日本侵略者,早日解放我们的人民。行动吧!热并不可怕的。

  六月十六日(晴)

  我起来!

  我起来!我起来!我决不能屈服于它的威力之下,眼看就死亦要挣扎。

  我起来!我起来!广大青年们,身强力壮的青年,我们快起来,担负起拯救水深火热的同胞之重任,我们要为被日本鬼子杀害的同胞报不共戴天之仇,彻底消灭日本侵略者,收复我们失去的国土。同胞们,共同奋起吧!拿起刀枪,杀上前线,我们一定会胜利的。

  姜云路:红色档案征集手记

  从4月22日开始,我们通过“南方有通灵”微信公众号,连续四期以图文、视频和音频的形式向大家讲述了唐坚烈士的故事。这位牺牲时年仅24岁的新四军战士,是我们泗阳爱园镇松张口人,在抗日战争胜利的前夕,他年轻的身躯慷然倒下,让人惋惜。然而,他为国献身的伟大精神却长留在泗水之畔、淮海大地。

  我们有幸得到烈士家人的信任与支持,能够为国家征集、保存到一份宝贵的革命文物,并在取得捐赠者同意的基础上,公开唐坚日记的部分内容。从档案工作来讲,这是“为党护旗、为国家立心、为民族铸魂”的一份责任。就烈士家人而言,这是唐坚烈士敢于牺牲、不懈奋斗的初心和遗愿。

  感谢烈士之子唐正理多年的努力,以一册充满亲情的《随安居文稿》收纳、整理了唐坚学生时代的作文、日记、读书笔记。多达70余篇的烈士日记,字里行间满带着爱国情操,是一位年轻学子敞开心扉的叙述,更是一位革命战士抒发理想的歌唱。为此,我们到烈士家乡实地走访,连线知情人口述实录,到烈士曾经学习过的抗大分校寻觅,并对部分日记进行解读、朗读,其目的就在于,把对烈士精神的继承与学习落到实处。

  红色档案印初心。在建党百年之际,用档案讲述党的故事,在一份份发黄的册页里追寻先烈的足迹,不忘来时路。这也是我们学党史的生动教材,“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选读唐坚烈士日记,将初心融入血脉,在新时代新征程上阔步前行。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8035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