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

首页>地方频道>金华>文化

金华古城悬疑:“太平天国”字样瓦当成全国孤例

   QQ截图20160621123706.jpg

 

        浙江在线6月21日讯(钱江晚报记者 杜羽丰)1861年5月28日,太平天国起义军攻入金华,侍王李世贤随即将此地作为浙江军事指挥中心。在修建侍王府时,专门定制了一大批“太平天囯”字样的瓦当,铺满屋檐。1863年初,清军收复金华,这些瓦当自然毁坏无存。到了上世纪80年代,民间陆陆续续发现几十片瓦当。奇怪的是,直到今天,文物部门仍然没有发现烧制这批瓦当的窑口。

  专家说,“太平天囯”字样瓦当成为了全国孤例。

  短暂停留金华

  却烧制特殊瓦当

  1954年春,省文物部门专家牟永抗来金华进行文物调查,在金东区澧浦镇方山岭村,偶然发现“太平天囯”字样瓦当和铜钱形花纹滴水,觉得比较罕见,他随即携带回样品,经鉴定为太平天国文物。

  如今,部分瓦当分藏于省博物馆和金华侍王府纪念馆,还有几块在南京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

  “这些瓦当是在方山岭村的祠堂里发现的,当时正盖在屋檐上。上世纪80年代,蒲塘村祠堂屋檐也发现几十片太平天国瓦当。”原太平天国侍王府纪念馆副馆长蒋鹏放说,据调查,这两个祠堂当时都驻扎过太平军。

  金华文保所负责人蒋金治告诉记者, 1979年整修侍王府的过程中,在侍王府东院耐寒轩屋檐,也发现了几片“太平天囯”字样瓦当,“在西院一进西次间的天花板上也发现两三片,可惜都是破损的。”

  瓦当俗称瓦头,是古建筑的构件,起着保护木制飞檐和美化屋面轮廓的作用。

  文物专家奇怪的是,这些瓦当都是定制的,而且都是手工制作,上有“太平天国”字样,这在其他太平天国王府,甚至连洪秀全的天王府中都没有出现。更让人不解的是,李世贤1861年5月28日攻占金华,1862年10月中旬离开,这么短的时间里,为何还要专门烧制数量庞大的瓦当?

  “天”字未按规定制作

  何处烧制仍是个谜

  关于侍王府的这些定制瓦当,也引起了很多文物专家的关注。按照太平天国规定,在使用“国号”时,“天”字两横上长下短,说是寓意天为最大,“国”字缺点,寓意此中居王。在太平天国“玉玺”和钱币以及大量正式文件上,均可以发现上面两条刻意规定。

  不过,金华市博物馆提供给记者的两片瓦当的照片上清晰可见,“国”字缺点,但是“天”字两横笔划没有遵守上长下短这个规定。

  太平天国侍王府纪念馆保管部主任李倩告诉记者,馆藏的27片瓦当里,“天”字两横全部是上短下长。后来的仿制品,也就是我们看见的现状瓦当,也没符合太平天国规制。

  那么,这些瓦当是哪里烧制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一般窑口都会留下破损的成品或碎片,但是经过几次文物普查,还没有发现侍王府瓦当的窑口。”金华市文保所负责人蒋金治说,这么大规模的瓦当烧制,或多或少总会留下痕迹。文物部门曾在太平军驻扎过的几个乡镇调查,仍未发现烧制的窑口。

  专家说法

  瓦当文化往往与政治挂钩

  “秦砖汉瓦”,描述的是秦汉两朝建筑装饰的辉煌。在当时,瓦当的图案就已经极富变化,有云头纹、饕餮纹、文字纹、动物纹等等,俨然是艺术品,属于中国特有的文化艺术遗产。

  有字瓦当始于秦代,有十二字、至一、二字不等,多作篆书,随势诎曲,字形古异,间或亦呈方整者。古代瓦片非常坚细,后代常有书法家将瓦当磨成砚台,中间凸起,以不沾墨为上品。

  既然和文字沾上边,自然就容易和政治挂上钩。

  人教版初中《中国历史》一文《汉初的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上的瓦当插图,有“汉并天下”字样,显然是西汉初期统治者宏扬自己政治业绩的宣传品。《中国历史》的《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上的瓦当插图,有“单于天降”的字样,也是指单于降汉后汉匈友好关系的历史见证。

  有专家猜测,“太平天囯”瓦当不仅仅出于美观考虑,或许还有其政治目的。

  很可惜的是,1862年10月7日,侍王李世贤留下10多万将士,自带7万精锐赴援天京(今南京)。他告诉金华守将,自己只去50天,然而这一走就再没回浙江。1864年8月23日,李世贤冤死于下属汪海洋之手。这些瓦当的特殊含义,也随之湮没于历史长河。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8519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