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

首页>地方频道>金华>社会

金华率先实现农村垃圾治理新模式

 QQ截图20161103105815.jpg

  村间大道,垃圾无处容身,党员干部人人带头做起;门前屋后,有人帮忙打扫,垃圾放在垃圾桶内就行……初冬的东阳市佐村镇斯光村,处处洋溢着一股温情。

  斯光村也曾经历由差到好的蜕变过程。该村党支部书记郭秩云说,因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党员干部的生态意识和服务意识更强了,拒不配合的农户转变成先进户和示范户,干群关系和邻里关系变得更加和谐,这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村庄成了美丽示范村。东阳市委副书记姚激扬说,一个垃圾桶带给一群农户的观念转变,正是这项工作的意义所在。

  垃圾分类,很多城市还没有做到。但在金华的农村,如今已变为现实。为了破解“垃圾围城”现象,金华本着水岸同治、标本兼治的理念,瞄准问题打,追着问题挖,盯着问题解,摸索出以“会烂”“不会烂”“好卖”“不好卖”的“二次四分”法,初步形成“农民可接受、财力可承受、面上可推广、长期可持续”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金华模式”。到9月底,全市已有145个乡镇、4230个行政村开展垃圾分类减量工作,覆盖率分别达100%和94.97%,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显现。

  堵住“垃圾围城”源头

  “十一”黄金周,金东区澧浦镇琐园村人声鼎沸。首日游客逾1.5万人,到10月4日突破5万大关。琐园独具魅力的历史建筑与真实感人的乡村故事,深深吸引了各地游客。

  如此庞大的人流量过后,琐园每天仍然整洁美丽,对于一个农村来说,实在让人啧啧称奇。不过在金华,这样的农村还有不少。

  说到垃圾处理,在不少地方都是一个难题,在金华也曾经遇到。以金华市区为例,年清运垃圾约36万吨,并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据此估算,现有垃圾填埋场的剩余寿命不到6年。随着环保生态意识的增强,新建垃圾填埋场选址越来越难,成本也越来越高。随着垃圾处理成本日益提高,财政负担越来越重,大量垃圾在运输中极易跑冒滴漏,二次污染风险不小。

  2004年前后,金华与浙江各地一样,在新农村建设中建立了“户集、村收、乡转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污染治理模式,解决了农村生活垃圾的出路问题。然而,随着农民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农村生活垃圾产生量越来越大,农家肥使用的减少致使垃圾转运量不断增多,原有体制的不适应性日益凸显。

  而在“五水共治”消灭垃圾河战役中,金华共清理出水域垃圾50多万吨。这些数字和问题,都对金华变革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提出迫切要求。时任金华市委副书记、现任金华市政协主席的陶诚华,是金华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倡导者和执行者。在他看来,垃圾河的问题在河里,根子在岸上,源头在农户,只有实现水岸同治、标本兼治、长效管护,才能确保“垃圾河”不反弹,最终才能让“五水共治”的成果于民共享。

  参照国内外经验,开展垃圾分类减量,无疑是解决农村生活垃圾问题的有效途径。可是,垃圾分类减量的国外成功经验来自城市,国内也没有大面积成功经验可循。2014年5月份,金华选取竹马乡、洋埠镇、澧浦镇三个市区乡镇开展整乡整镇生活垃圾分类减量资源化处理试点。

  通过立足实际的大胆探索,试点效果明显: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开展较好的村可减少90%,配套设施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后预计大部分村庄能达到70%;转运过程的恶臭、填埋过程的二次污染有效减少,焚烧垃圾产生的二恶英、温室气体有效减少。在总结试点成功经验的基础上,2015年4月,金华市委、市政府召开动员大会,在全市农村全面推行垃圾分类工作,明确提出两年内实现全市农村全覆盖的目标。

  “六条对策”助推变革

  分类的目的是为了减量。但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初期,上到省级部门,下到基层乡镇,都不看好这项工作。很多地方乡镇负责人直挠头:怎样“分”才算好?很多地方乡镇干部则断言,这件事最终肯定是不了了之。

  “垃圾分类无异于一场生活革命,城市里都分不好,更别说农村了。”市农办主任祝维伟说,在刚开始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试点时,几乎所有试点乡镇的干部都普遍有这个担心。他坦言,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中,金华全市以破釜沉舟的决心,硬生生地杀出一条血路。

  实际工作中,金华一边继续完善试点经验,一边探索符合自身的做法,总结出了一整套切合实际的经验。市农办副主任朱江龙形象地概括为“一二三四五六”六条对策。

  一个终端。对于分拣出的可腐烂垃圾,金华运用浙江大学微生物处理技术,采用阳光堆肥房这一终端设施进行处理,各村或单独或与邻村联建阳光堆肥房,至今全市已建成阳光堆肥房1937座,为可腐烂垃圾提供去处。在城镇等居民集中区建立微生物发酵器77座,用于周边村居分拣出的可腐烂垃圾的快速处理。在婺城区竹马乡汪山头村,自从阳光堆肥房投入使用以来,农户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大为提高,大家都愿意把可腐烂的垃圾用于堆肥。

  二次四分。先由农户按能否腐烂为标准进行一次分类,分成“会烂”和“不会烂”两类。村保洁员在分类收集各户垃圾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分类,纠正农户分类中的错误,并对不会烂垃圾以可否回收为标准分为 “好卖”与“不好卖”两类。会烂垃圾就地进入阳光堆肥房,好卖垃圾就地由可再生资源公司回收,不好卖垃圾按原模式经乡镇转运后由县(市、区)统一处理。

  三支队伍。充分发挥农村妇女在分类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保证源头分类效果;建立规范村保洁员队伍,保障二次分类效果;建立再生资源回收队伍,对分检出的可回收物品进行“上门、定时、兜底” 回收,实现垃圾减量和资源利用的最大化。86岁的张金花,是浦江县黄宅镇前一村垃圾分类义务督导团里年纪最大的志愿者。为了做好工作,张奶奶认真学习了垃圾分类常识,并且每天都第一个到集合点,和督导团一起认真指导检查农户垃圾分类。

  另外,我市严格遵循“农户可接受、财力可承受、面上可推广、长期可持续”的四可原则,努力做到市、县、乡、村、户的五级联动,制定实施垃圾分类工作分级考核、可再生资源回收、保洁员评优、村级的卫生费收缴、环境卫生荣辱榜、党员干部网格化管理等六项制度,全方位多角度推进垃圾分类减量工作。

  “我们在实际操作中发现,不是老百姓不愿意分,而是不知道怎么分。找到简单易行,让大家都能够接受的方法,是推进垃圾分类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兰溪市黄店镇党委书记倪红光说。

  为了保障长效运行,金华构建县(市、区)、镇乡、村、户四个层面的制度运行体系,层层落实责任:市里成立协调小组,统筹协调全市面上工作;各地都成立专门办公室,镇乡成立保洁服务站;村级村两委班子划分责任片区、党员干部联系户,实行垃圾分类网格化管理,建立考核督查制度和村民自律制度,实施评分评比激励。

  一场关于生活垃圾的绿色革命,在金华农村成功试点并且形成燎原。

  垃圾减量化带来新变化

  江下村是武义南部的一个偏远山村。近年来,该村从环境整治入手,结合垃圾减量工作,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吃、住、行、游一体化精品旅游村,省内外游客络绎不绝。说起村里变化,许多受益农户交口称赞。

  通过近3年的努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给金华农村环境带来显著变化。

  通过“分”,好环境扑面而来。农户普遍反映:村庄边角都变得很干净,苍蝇、蚊子变少了,改变了原先农村“一场大雨、一河垃圾”现象。实施垃圾分类后,村里不仅散落垃圾不见了,村民自发对环境进一步改造。兰溪市女埠镇村民组织创意堆柴大赛,房前屋后杂物堆放讲究起“艺术”;东阳市巍山镇平安村村民用废旧磨盘、残破瓦缸等,创构出特色鲜明的小花圃、小景观,把村庄点缀得更具美感。依托这些美丽村落为基点,我市从去年起开辟12条美丽乡村风景线,如武义县的村镇精品风景线,义乌市、金东区绿道连接的农家乐休闲观光旅游线,永康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参观体验旅游线等,将这些美丽的村庄串珠成链、聚链成网,初步形成了“村庄风景化,风景全域化”的优美农村人居环境。

  通过“分”,好效益如约而至。市农办相关负责人给记者算了两笔账:一笔是生态账,金华市区农村需要填埋处理的垃圾每年可减量17万吨,垃圾填埋场使用年限可从5.8年延长到11年;可腐烂垃圾施堆肥还田资源化利用,据金东区澧浦镇农经站统计,该镇2015年共减少化肥使用量300多吨。一笔是经济账,金华全市农村每年产生垃圾约80万吨,垃圾分类减量工作全部到位后,每年分类减量垃圾可达60万吨以上,政府清运处理成本下降近2亿元,节余资金用于当年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财政补助支出还有节余。同时,干净整洁的农村美景吸引了八方游客,今年上半年全市“农家乐”接待游客976.7万人次,营业收入6.91亿元,分别同比分别增长24.5%和28.4%。

  通过“分”,好风气入脑入心。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不仅锻炼了基层干部工作能力,而且进一步融洽了干群关系。基层干部三天两头深入农户家里,开展分类宣传,指导分类工作,熟悉每一个农户的家族情况和生活习性,谈心交心多了,日常联系紧密了,距离就更近了,感情也就更深了,工作也就好做了。对于农户来说,看到基层干部为了环境美化亲力亲为,以往一些隔阂埋怨消除了,个人的生活坏习惯也少了。

  通过“分”,好影响享誉海内外。去年,金华一只垃圾桶在网络上爆红。“会烂的”“不会烂的”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法,引起人民网、新华网等上百家主流媒体的高度关注,相关报道点击量已突破2000万次。网友评价:“这样的垃圾分类方法,简单、易行、接地气。”今年6月18日,央视《焦点访谈》介绍金华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经验,次日《人民日报》刊文肯定我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做法。去年以来,省内外共有600多批10670余人到金华考察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做法。首届“海外名校走进金华古村落”活动期间,有的外国师生把琐园村的垃圾治理情况以中英文视频向各自国家做了推介。

  金华市治水办相关负责人坦言,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最终在实际工作中被证明卓有成效。一方面,它走出一条接地气、有实效的农村环境治理崭新模式;另一方面,也用实效回答了此前垃圾分类行不行、好不好、可不可的疑问。

 

  市农办主任祝维伟说,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是今后垃圾处理的发展方向。尽管我市已经在农村进行初步探索,可农村垃圾分类工作是一项可塑但易反复的工作,仍然存在一些待解的难题问题,需要不断实践和努力创新。下一步,金华将进一步巩固、扩面、提升,建立健全长效管用的农村垃圾分类减量机制,促进农村整体环境的提升,让更多老百姓享受到环境整治带来的红利。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7043
收藏
分享